看书网 - 武侠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七章 良好的态度

第五百七十七章 良好的态度[第1页/共9页]

“阿琼仁波切当年遵守上师的教言,几次修习前行。有一次,上师问他修行的进度和结果,他照实作了禀报,已具足实在的出离心、菩提心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上师听后说道:噢!能如许当然再好不过。但有一点还是要提示你,依修持前行之力生起的少量善心,若不颠末几次串修,很轻易就退化了。暇满可贵等每种前行的体相、定命、次第,你都应当把它们全数谙熟于心且紧紧印持不忘。如此说来,你最好把普贤上师身教完整背诵下来吧!”

按我之前所学的实际,那大抵是这么样的景象: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罪过是同时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图,却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真正悟道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见比虚空高,弃取因果较粉细。

“当时候阿琼仁波切不到二十岁,但其实在他修前行的过程中已经证悟觉性,他的自传中写到当时的景象:那一年,上师给索甲喇嘛师徒及阿旺丹增师徒详细报告前行,我也趁此良机听闻了一次前行并作了笔录。而后的修行过程中,自发内心随外境而转的状况有了必然程度的减缓,不管察看修还是安住修,都变得轻松天然。没过量久,自心即完整专注于禅定状况,观和住都荡然无存。于自性明空境地当中,天然放松,接着统统闪现都变成了明点。再厥后,明点也消逝于禅定当中,任运现出无任何显法之境。我把这个环境奉告了上师,他听后就说:‘我不清楚,或许是阿赖耶识。’我本身也感觉应当慎重一点,因而就把修前行时观修的所缘相一一灵敏地观想出来。成果观想越是紧密,反而越能安然进入无念无显之境地。”

“你并不是至心以为这位上师有多么好、多么值得尊敬,他讲的法有多么殊胜罕见、能让你摆脱。你心想:我熟谙的上师多了,比他驰名、职位高的有的是,都跟我很熟很要好。我曾经遇见如许一小我,他对我说:我在很多大法王、大活佛面前得过大灌顶,像时轮金刚之类,我跟他们熟得很,常常一起用饭,活佛身边的人都劝我皈依,可我不皈依,皈依没意义。”

代沟无处不在,与春秋差异成反比。当然,除此以外,也与寺院戒律有关。我们来这里是学法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这个原则,都把持得好。

我在崇圣寺听过,在南怀瑾的书上看过,乃至在弘学的书里也读到过近似的内容。如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净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底子无明。”勤奋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还仅是开端工夫,若耽着于此,无明难断。但是,完整不要静定、不做功课,也是对佛法修行的曲解。经籍里说得明白,你我如一壶浊水,要静深不动,才气沙土自沉,净水现前;四下折腾,只能是越搅越混。慧由定生,定从戒来。善护身口意、阔别贪嗔痴,就是持戒。初学者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身处愦闹中而不被外境所转,是不成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