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都市娱乐 - 百工匠心 - 第287章 如履薄冰

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1页/共5页]

相反一贯被妥当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芒仍然光辉如新(如碰到此种极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采、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

辨别胎质主如果察看底足。大抵说来,元朝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四周无釉的),清中叶今后则露胎者渐少。但不管任何期间的器皿,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多数能够看出胎质火化的特性。比方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致并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乃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记取胎土淘炼体例跟着期间的推移而不竭进步,同时也天然构成了迟早、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朝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朝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构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温润细致之感。

大抵说来,在字体方面明朝多用楷书款(只要永乐、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数例外);清朝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流行期(康熙篆书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因为乾隆开端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今后篆书款遂成为支流,直到清末才又规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而明、清两朝的楷书款与篆书款书法上也各有其分歧的气势,能够说是多种多样了。

普通说来,永、宣、成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器皿又比永乐为重,若由断面剖视元、明器皿,在口边处的厚薄辨别并不很大,首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差异。其他如后代新仿的宋吉州窑黑釉圆琢器皿,不管其表面如何神似,总觉声音清脆,而真者声音反觉沙哑,也是一个较着的实例。

比方元朝琢器表里釉多不分歧,并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点;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分歧;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性。这些都是后代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朝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朝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普通而论,当然也有例外,并且后代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以是说只凭釉质而断瓷器的新旧真伪仍嫌不敷,必须进一步研讨其胎质。

上述这一点当然也干系到质料本身质量的窜改,比方对于嘉靖瓷质不及前朝,普通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博物要览》中曾有“夸饶土渐恶,较之昔日大不相侔”的说法。但是也不宜过分固执于胎土的色彩和粗细之论,因为即便是景德镇同一期间所产的瓷土,也决不止采自一两处产坑,从而有的细光滑润,有的细而不润,有的乃至相称粗糙,何况胎土共同的成分也是决定胎质的关头,并且因为制作体例和火候分歧,胎色又有纯白、微黄、微灰或微青等多少辨别,是以如果凭胎体本身的质量作为断代的标准,还是不敷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