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都市娱乐 - 诛华 - 第四十八章 孰轻孰重

第四十八章 孰轻孰重[第1页/共3页]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崩溃;下凌辱、上式微;诸侯国君尽情征讨别人;士大夫私行干预朝政;礼教从团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但是周文王、周武王初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竭地持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嗣尚能守定名位。为甚么如许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因而向周襄王要求答应他身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法,周襄王没有准予,说:“周王轨制较着。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情愿隧葬,又何必叨教我呢?”晋文公因而感到害怕而没有敢违背礼法。是以,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统领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但是颠末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超出于其上,这是为甚么呢?只是因为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权势都大得足以摈除国君而自主,但是他们到底不敢如许做,莫非是他们力量不敷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惊骇奸夺名位僭犯成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凌辱鄙弃国君,朋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各位于诸侯国君当中,如许做就使周王朝独一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数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洁净!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高低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觉得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成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度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觉得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高低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贤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世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极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法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抵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故言之?昔晋文私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准,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因而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但是卒不敢者,岂其力不敷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戋戋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