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纳兰全词 - 满江红

满江红[第1页/共1页]

消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彻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快意梦④,红笺暂写愿意字⑤。道别来浑是不体贴,东堂桂⑥。

代北燕南①,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②,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乌啼绝四更次,边声起③。

这首词描述的是塞上月夜思念老婆的情思:上片写,固然你我二人分家天涯,却能够一起赏识这千里明月。我鹄立在塞外的风里,感受着这悲凄酷寒的夜,孤枕难眠。已经将近四更了,城乌夜啼,响起了边声,这时你是否也在惦记取远方的的我呢?消受不了那悲歌里的愁思,流不尽那相思的眼泪,在故乡的故园中,谁在独倚雕栏像我一样黯然神伤呢?只恨好梦没法安抚思念,只好用愿意的手札来聊以自慰。

王国维曾经评价纳兰说“未染汉人民风”,恐怕是指他没有因袭效仿的弊端,而是自在地抒发心中的实在感触,浑然天成,不经雕饰。

【典评】

⑥东堂桂:语出《晋书・邪诜》:邪诜以对策上第,拜仪郎。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发得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能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测验落第为“东堂桂”。

③边声:边关的马嘶声、风吼声等。范仲淹《渔家傲》:“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

塞上的秋非常清冷。夜已深,虎帐中的人们都已经入眠,只要纳兰展转反侧,干脆披衣走出了营帐,就盘桓时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②胭脂山:即燕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闻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色彩。”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一贯为塞外值得记念的地万。

⑤红笺:红色的笺纸。多用于题写诗词。愿意:违背本心。

④青海:本来是指青海省内最大的咸水湖,蒙古语是“库库诺尔”意义为“青色的湖”。在青海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北魏时开端用这个名字。后用于比方边关萧瑟的处所。

①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在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一带。燕南: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纳兰平生淡泊名利,功名利禄在他的眼中尚不及枕边人来得暖心。护驾远行,别人觉得光荣之极,纳兰却以为苦不堪言。并非苦寒路远,而是与本身心中的弘远抱负不相符合。做天子身边的近侍,前程一片光亮,就连他的父亲明珠也是走此道起家的,可纳兰以为与其要与敬爱的人挥泪分离,不要这前程也罢。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