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257|已修改,加长了,不够再补一章的所以都搁这章了

257|已修改,加长了,不够再补一章的所以都搁这章了[第2页/共6页]

二弟在军中打磨这一阵子,真是长大了很多。

齐王这半年在军中历练得有韬略、识大局了。

《春秋》云,蛮夷入中国则中国之。等这些牧民学会汉话,做熟了汉人的工农业,不也就是朝廷子民了?到时候派他们做个说客,替朝廷招安那些与达虏可汗分歧心的部族,足可省却很多厮杀。

这些都是百姓肺腑之言,写的也是高踞庙堂之上看不见的东西,只摘抄些斑斓词翰给他们兄弟脸上添彩倒是华侈了。实在该寄往宫中,叫父皇看看二弟的长进,也看看西北军士、百姓对朝廷、对雄师北伐、对大郑如此糊口的说法。

且就是他们汉中训出好的飞雷炮军,能为火线弥补多少兵力,那也是两位舅兄与汉中军镇将士的功绩,算不得他这个大哥给弟弟的。

周王府不是进牛羊的处所,宋大人就将这些皇子亲身送来的功牛功羊直接送进了汉中学院;而门生送来的则是筹算供应周王吃的,总不好众目睽睽之下拉出来杀了,干脆就搁在了养驿马的馆舍里。

周王翻看数页,深深感遭到了内附边民对大郑朝廷的感激和依靠,感遭到了本地甲士与牧民之间的亲热调和,更感遭到了……

固然三皇子是他亲孙半子,但跟周王比较,他还是感觉略差几分。就连他家和商家见在朝中的后辈,他看着也没有个比得上周王的舅兄,与他舅兄龙阳之交的宋三元的。

他舅兄轻叹一声,将酒盏取下来,说了声:“殿下醉了。令媛之子坐不垂堂,今我大郑挟煌煌之势反击虏寇,又何必殿下亲履险地?”

实在这些技术都是他们――归正没人闻声,就说句实话吧――他们伉俪合作弄出来的。固然齐王获得的信息恐怕有点偏差,写信时没把桓凌的进献算出来,不过不要紧,他们做鼓吹时把该补的补上就行了。

罢,他本身能做的,不过是多与京中传些信,奉告父皇些二弟为国度百姓费的心、做的事吧。

周王自幼受大孔教诲,一贯把照顾皇室宗亲,特别是这些亲生的弟弟们当作本身的任务。畴前他弟弟跟他不交心,也都在宫中,没甚么用得上他的处所;现在齐王一再向他示好,他做兄长的天然也该有所表示。

本来朝廷留下他们是有作人质之意,以防其带着部民反乱,从背后掩杀北征军。但现在他部中子民得二王拂照,过上了安乐日子。这些王公贵族哪怕再有背叛之心,也带不走他们的马匹、牛羊,只怕也带不走本来部民了。

乘着齐王这道东风,鼓吹一下科学豢养,多吸引点门生来考汉中学院的农学院,今后才好培养出更多可用之材么。

有这层光环加身,最平实的简讯仿佛都能看出大巧不工的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