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257|已修改,加长了,不够再补一章的所以都搁这章了

257|已修改,加长了,不够再补一章的所以都搁这章了[第1页/共6页]

恰好押入京里的俘虏和来降的虏部王公都还在,也给他们看看这些,让他们晓得归服大郑比在虏部王公治下的日子能强上多少。

批复的折子原路发还汉中,谕旨则下到中枢,经侍读学士润色,连同那几张报纸一道发至礼部,由来宾司郎中带给内附的蒙部王公,让他们晓得大郑如何善待他们的部民。

齐王这半年在军中历练得有韬略、识大局了。

宋时看着这些牛羊, 又读了他随牛羊送来的一封汇报小组事情的手札, 竟也冒出了几分和周王类似的感慨:周王是感慨弟弟长大了, 能为国分忧了;宋时则是感慨门生在外头干的好,给校长刷上“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环了。

再给他们拨些火药、丝绸、铁筒,本地军卫本就以“飞雷炮”着名,若能练好,说不得也能早些被杨侍郎选到西征雄师里,随他二弟齐王一起打到虏廷了!

别的……齐王在凉城颁发的首要发言他是不是也应当发到报纸上,让汉中群众都看看?

《春秋》云,蛮夷入中国则中国之。等这些牧民学会汉话,做熟了汉人的工农业,不也就是朝廷子民了?到时候派他们做个说客,替朝廷招安那些与达虏可汗分歧心的部族,足可省却很多厮杀。

这报纸的撰稿人都是本地名家,文笔美好、豪情竭诚,比他夸得都到位。

头版上另有丹青,虽是简朴的粗线条石版画,可其上整齐摆列的小楼,点染其间的牛羊,画面中汉虏军民并肩而立,含笑对视的画面,可充分揭示大郑怀柔远人的气度了。

且就是他们汉中训出好的飞雷炮军,能为火线弥补多少兵力,那也是两位舅兄与汉中军镇将士的功绩,算不得他这个大哥给弟弟的。

这类存候折子各地官员一年都能发几封,两京十三省文官,十六都司、五个行都司的武官,加起来一年总能奉上几万份。哪怕不是月初月末大伙儿个人存候的时节,中枢一天也要过几份存候折子。

周王低调谦善地写完了折子,又附上宋大人亲拟题目,请名笔撰写的报导,一并叫人快马送往京师。

不过齐王如何只把功绩记在他一小我身上了?

现在外官的折子,除了军中来的,第一重的便是周王的。三位阁老天然也先拆了他的信封,欲作摘抄,以便圣上看着省力。

周王看他们俩吃得萧洒,也挥退内侍,本身学着切肉、斟着酒,吃了一阵,胸中腾起逸兴,放声唱道:“汉家旗号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这些都是百姓肺腑之言,写的也是高踞庙堂之上看不见的东西,只摘抄些斑斓词翰给他们兄弟脸上添彩倒是华侈了。实在该寄往宫中,叫父皇看看二弟的长进,也看看西北军士、百姓对朝廷、对雄师北伐、对大郑如此糊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