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曾国藩 - 二 曾剃头

二 曾剃头[第1页/共7页]

"接到大人的手谕,卑职侧重审判了这件事。有人供称为头的廖仁和与串子会有些联络,但没有证据。""除廖仁和外,那十二名都是些甚么人?""十二人都长住大西门一带。有四人曾被长毛掳去当太长夫,有三人原为驻守武昌的绿营,武昌被长毛攻破后,逃返来的。别的五名也都无牢固职业,此中有三人因打过人,被按察使司传讯过。""这就对了。"曾国藩点点头,"我说这些报酬何如许没法无天,本来不是游匪,便是地痞,竟无一个循分守己的良民。对于这类人,杀头也不过分。""杀头?"黄廷瓒大吃一惊,再重也重不到杀头呀!

"想以死来恐吓我?哼!"曾国藩鄙夷地嘲笑,"本部堂兼过兵部堂官,还怕这几个草寇!"

"各位父老乡亲,这些人向来就不是循分守己的良民,他们都是串子会的骨干,借百姓对五谷丰米行的痛恨,乘机行此犯警之事,企图扰乱民气,粉碎次序,以便乱中起事,附逆长毛。这等会匪,不杀何故布衣愤,何故护法纪?至于昨日不明本相,妄图小利的百姓,"曾国藩停下来,换成较为和缓的语气说,"烦各位父老转告,请他们放宽解,本部堂一概不究查。大师归去吧!"见阶下人并无起家的模样,曾国藩俄然大声说:"诸位到红牌坊看热烈去吧,十三名会匪的头颅已挂在那边半天了!"世人错愕不已,这才纷繁起家,向红牌坊奔去。刚才说话的老者边走边点头,自言自语:"事情真蹊跷,如何都成串子会了,先前从没传闻过呀!"中间一个老妇人说:"阿弥陀佛,不法呀,不法,一下子砍掉十三个脑殻,这杀人就跟剃头一样。"另一个老婆婆愤恚地说:"么子曾大人,曾剃头!"老妪偶然间给曾国藩起了一个形象的外号。从那天起,"曾剃头"一词,便在长沙城里四周传开。

一个时候后,国葆前来陈述:抓到暴徒十三名。曾国藩唆使黄廷瓒当即审判。过会儿,他又想起一桩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来,写着:"叔康兄:审判时请留意,暴徒中是否有会堂分子,或是与会堂有联络者。"写完封好,叫荆七送给黄廷瓒,接着拿出上午未看完的垂危文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曾国藩悄悄地听着黄廷瓒的审判陈述,眼睛半眯着,脸上没有任何神采,心中在思虑着如何措置这桩案子。这明摆着是百姓对奸商的奖惩。像五谷丰老板如许的奸商,比比皆是,用不着再取甚么干证,曾国藩信赖审判陈述是实在的。但这桩案子闹得很大,弄得长沙城民气浮动,如果不严加惩办,犯警之徒便会蜂起效尤,抢米行,抢商店,抢钱庄,那不翻了天?要完整断绝效尤者的动机,非严惩不成!盘算了主张,曾国藩问黄廷瓒:"叔康兄,你看此事如何措置?"黄廷瓒想了想,说:"吴新刚为商奸滑,百姓自建议来惩办,于道理来讲,百姓无罪;从律令上讲,有碍社会安宁。不管如何,此风不生长。依卑职之见,这十三名肇事者,为头的廖仁和,杖责一百棍,游街三日,其他的人各杖责五十棍,开释回家。"黄廷瓒的措置,按凡是公众起哄肇事而言,完整合适朝廷律令。不过,现在是乱世,乱世办案,不能循通例。这个书白痴办事,就是迂了点。曾国藩在内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