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游龙戏唐 - 第124章 万事俱备

第124章 万事俱备[第1页/共4页]

框架性和谈是达成了,可接下来的事儿却还是多如牛毛,不止是腊肉制作工艺工匠须得征召,并制定出呼应的办理体例,还须得公布安民布告,更须得对全局停止兼顾安排,当然了,最首要的还是岩盐提纯工坊的扶植,而这才是通化腊肉财产链能得以实现的底子地点,恰好此事除了他陈子明以外,倒是没旁人敢为之,故而,一回到了通化县城,陈子明可就忙乎开了,其他诸般事件根基上都丢给了李恒去打理,他本身倒是一头便扎进了盐场扶植中去,又是带人选定场址,又是调集民壮筹办在沿岷江边开挖岩盐提纯池,还得调集一批石工上西盐山筹办开矿事件,忙得个不成开交。

“圣天子有诏曰:茂州刺史陈曦忠勇可嘉,心胸百姓,善体天心,朕心甚慰,准其所请,着抓紧设立盐池工坊一事,并着户部员外郎路荃为盐池工坊总管,所产之盐半数入国库,余者可按朝廷订价满足茂州之所需,钦此!”

“嗯,回驿站!”

自古以来,盐、铁二方便是社稷岁入之支柱,大唐也自不例外,盐价虽时有颠簸,却并不大,凡是环境下,一升盐(约莫一斤二两)代价十尺绢,换算成铜钱的话,约莫是十文摆布,至于精盐么,代价还得高上一倍不足,而一斗米(约十五斤)也不过才四文摆布,从中便可知盐的利润有多高了的——海盐本身并不算贵重,就算加上运费,到达长安时,一斤盐的本钱也断不会高过三文,可朝廷卖出来的盐却翻了数倍,利润空间之大,可谓是惊人至极,若非如此,光靠田赋的话,朝廷怕是连运转都难,就更别提四下交战了的,换而言之,如果盐价下跌过巨,对国度岁入来讲,或许将会是个灾害来着。

前来传旨的人很多,除了几名寺人以外,更有三十余户部官吏,一番酬酢以后,香案已设,待得诸般人等跪定,卖力宣诏的寺人陈兆也无甚多的废话,一板一眼地便将太宗的旨意宣了出来。

感遭到了陈子明的“美意”,陈兆脸上的笑容立马便更可掬了几分,非常恭谦地又将太宗的口谕传达了一番。

“报,禀使君大人,钦差已到驿站,说是有旨意要宣,请大人以及李大人马上前去。”

“恭喜陈大人了。”

正因为有着各种百般的担忧与忧愁,环绕着陈子明的奏本,狠恶的政争就此在朝堂上发作了开来,诸多朝臣们各持己见,有的人以为此乃盐政改革性创举,于民大利,当得推而广之,也有人以为此提纯之法哗众取宠,于盐政办理上实有大弊,就算可行,也须得严加节制,终归须得由户部接办,断不成由处所上胡乱为之,至于陈子明在本章中提及的以好处捆绑来化解夷汉之争一事,反倒没太多的朝臣对此加以存眷,无他,自开唐以来,朝廷对外用兵一向是战无不堪,向来以剿为主,抚只是帮助手腕,大抵上都是因大唐兵锋一时难及,故而临时让夷人自主,试行以夷制夷之政策,压根儿就没去考虑过火民族和解反面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