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都市娱乐 - 我们生活在南京 - 序

[第1页/共4页]

“有人在说话……”白震缓缓地转动旋钮,皱起眉头,“声音很微小,我听不太清楚。”

对方的呼号是JA1……1……

“Thank you!73!”

“QSL!Thank you!”

由白震,王宁,赵博文构成的南京短波小组插手IARU短波天下锦标赛,他们利用一台Icom725短波电台,顶着炎炎骄阳,把电台和天线架在紫金山上,树荫底下的草地上支张小桌子,从当天的上午八点开端,对外呼唤。

这不是尝试的目标。

房间里光芒暗淡,地板上摆着一条木质长桌。

现在。

一步,两步,三步……

白震比了个OK手势,开端记录通联日记。

冥冥当中,有一个奥秘的推手,把能量从桌上的电火花产生器里通报到了他手里的铜环上,没有导线,没有介质,没有任何连接,这独立在外的小小铜环上就跳动起了火焰,真是古迹。

“6米波里有个贞子。”

而王宁则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兜兜转转,最掉队入南京无委会办公室事情,担负无线电监测站卖力人,直到本日。

1887年,东经8度24分,北纬49度。

这一天,人类成心识地朝宇宙主动收回了第一道电磁波。

碰到这类事比赛算是砸锅了,可白震不甘心,他把音量调低,渐渐扭动旋钮,在各个专业频道里扫地。

次年,白震高考失利参军参军,在北海舰队观通站作为通信兵退役十二载,至2012年退役复员,复员后一向在南京郊区开滴滴。

“打牌!”赵博文说。

而电感线圈用导线接着桌子底下的电池。

“我们必须把这东西放在预定位置,不然炸不死它,核兵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悄悄的“啪”地一声响。

一阵极纤细的“啪”地一声脆响,像鬼怪般响起,只不过它并非来自桌上的尝试装配,而是来自年青人手里的铜环。

“流星,你看啊,是流星!”

电光石火般的,铜棒中心的间隙里跳动起淡蓝色的电弧。

“……昂首往天上看,它在你的头顶上!”

难怪英语比我还差。

这一年的天下赛,白震三人因为碰到莫名滋扰而以失利告终。

这一年,他三十岁。

赵博文在白震参军的同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事情,现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讨员,处置空间物理和电磁学研讨至今。

长桌那头横向放着一个圆筒,圆筒上精密地缠绕着层层叠叠的铜线,这是个电感线圈。

让我们最后在冗长的时候长河中戳一个点。

他摘掉白震头上的耳麦,“别搞了别搞了,我们下山去买吃的!去买老冰棍!老――冰――棍――哟嗬――!”

让我们再在人类的汗青坐标中戳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