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王阳明心学智慧 - 第八章 静心

第八章 静心[第1页/共7页]

固然闻声瞥见,但心不跟着声色去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轼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如何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面对人生中诸多的毁誉荣辱,大可不必视之为大水猛兽,要以一种安然自如的心态去对待,并借此来修炼本身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地,以获得悠游安闲的人生。

在糊口中,很多人并不是因才气不敷被打败,而是因没法掌控本身的情感被打败。面对狠恶的合作情势与激烈的胜利欲望这一两重压力,我们常常会呈现焦炙、欢乐、暴躁、慌乱、失落、颓废、茫然、百无聊赖等情感。这些情感一齐发作,扰乱了心灵本来的安好,我们不但没偶然候来考查本身该做甚么,乃至在弊端的方向上埋头苦干,一起疾走,始终没法把力量使在该使的处所,繁忙不止却没法获得对劲的成果。而成果越是不令人对劲,人们的心就越暴躁,越难以温馨,也就越难以胜利,从而堕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苏轼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订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人把稳如止水,但是止水并不是死水,所谓静止只是相对的状况,人生常常是安好中埋没着波澜澎湃,那些最平平的事情内里常常酝酿着最为狠恶的反动。一小我如能做到在安好中感悟奔腾,便可达到心灵的至高境地。

王阳明答复说:“如何能不想去听不想去看呢?除非是槁木死灰的人或者耳聋眼瞎的人。只是固然闻声或瞥见了,心却不跟着它们走就是了。”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如何会欺侮居士呢?”

是以,人们在面对外境时应有本身的主张,不成随便为之牵动、扰攘;更要主动地必定本身,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邪念挂记头”的决计和蔼魄,那么非论期间如何动乱窜改,非论别人是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还是褒你、奖你,都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光风霁月的心灵景色,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知己”之道。

身在俗世劳累平生,却能心安、身安,实在是一件不轻易做到的事。这就需求我们持一颗平静的心,带着豪情去糊口,不生是非别离,不起憎爱怨亲,就能够安稳如山,安闲如风。

一天,苏轼做了一首五言诗:顿首天中天,光芒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弓足。他再三吟诵,感觉此中含义深切,颇得禅家聪明之大成。苏轼感觉佛印看到这首诗必然会大加赞美,因而很想立即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事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总之,我们能够通过静坐来养心,但不要决计肠寻求静,因为过于寻求静也是一种妄图。如果我们过于寻求静,固执于静,反而会达不到静的境地。当我们固执于静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果恰好背叛了我们的初志,使我们离心之本体――知己――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