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龙兴华夏 - 第四百三十四章 薛叔耘

第四百三十四章 薛叔耘[第1页/共4页]

而湖南巡抚王文韶在东南本地的“海防”与西北边陲的“塞防”之间,难置可否,似有更重“塞防”之心。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边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互市布道,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要地,阳为和好之名,阴图吞噬之计,一国肇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火机器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敷限定,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劲敌!内乱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发制之,比方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有见效也。”

“……该王大臣所陈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耐久各条,均系紧急机宜。著李鸿章、都兴阿、沈葆桢、李鹤年、李瀚章、英瀚、林义哲、张兆栋、文彬、吴元炳、裕禄、杨昌睿、刘坤1、丁日昌、王文韶、陈湜,详细筹商,将逐条实在体例,限于一月内复奏。不准空言塞责!”

实在海防大筹商这一年,39岁的薛福成,方才转投李鸿章的幕府。但他的才具见地,很快就获得了李鸿章的赏识和正视。他那对中国积贫积弱之本源在于因循保守的阐发,那中国要跟上天下生长潮流必须“变而后能胜”的主张,那“安知千百年后,中华不因西人之学再辟造化之机”的假想,乃至对西方社会轨制的考查和对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轨制的政治抱负,对中国今后的生长产生太严峻的影响。

※※※※※※※※※※※※※※※※※※※※※

《翁同龢日记》:

“……是日至内阁奏事堂会看复奏稿。……海防一事,余亦曾拟一稿,李兰荪尚书觉得不当,又易新稿。……借洋款一节,似未可行,林义哲此议一出,很有拥戴者。真是儿戏。……购买铁甲舰一项,固不成轻于一试,尤不成因噎废食。礼邸复奏添设轮船,辅以陆兵,裁撤新式木船以专养轮船,铁甲船应俟林义哲购到后观实在效。再行续买。筹饷一项,增盐厘、借洋款、开矿厂等事,深恐流弊易滋,诸多窒碍,此议之断不成行者!……”

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担忧的是朝廷犯“因循姑息”、“凡事扯皮”的老弊端,他特别指出:“局中局外,宜一心一力,共与保持,毋望旧事。毋惑人言,自始至终,困难贞定,历之永久,而无或稍渝,斯公忠同尽,自强之效。有操券可卜者。”

接着,他又把群情锋芒指向夸大陆上边陲防务的“塞防论”,进一步夸大“海防”重于“塞防”的来由:

《恭亲王奏稿:论海防》:

“庚申以来,夷势骎骎外向,薄海冠带之伦,莫不昂扬慷慨,争言摈除。局外之訾议,既不悉局中之艰巨,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糜所根据。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切磋明白,但欲呈意气于孤注之掷,难道视国事如儿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