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高门女 - 第二章 郑氏

第二章 郑氏[第1页/共3页]

对于这些,郑绥晓得她没有置喙的原因,她不拖累阿兄已是最大的帮忙了,此去荥阳还稀有百里,郑家纵有部曲十万众,也难明面前之难。

而五百保护,只剩不敷二百人,战死者达三百余人。

外祖父和阿舅未曾推测,本来办理安妥的路程,会因为卢衡的背叛,而生了这番变故。

或许就像阿兄说的:羯胡是有所求,他此去暂无性命之忧。

崔行先,即崔彦,字行先,郑绥之母舅,出身博陵崔氏,浏览经史,很有文才,以善辞赋闻名于世,当今在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大燕朝廷中任国子学博士。

两年后,五兄郑纬年仅十二岁,一篇《平城赋》,名动大燕京师平城,当时,正逢南楚尚书令谢攸出使平城,览此赋后,为之震惊,赞叹曰:不料北地有此奇才,文章不输江左。

去岁八月,大兄结婚后,父亲让舅母带回平城一封亲笔信给外祖父,欲接她和五兄回荥阳。

卢衡有备而来,带来羯胡军士数千人。

因而,在平城还处于北风萧萧冰河未开的时节,乃至在没有接到父亲从荥阳来的复书时,就让她和五兄出发了,并派了五百保护跟从护送。

当安叔让马车往北折时,全部路程开端快了起来,马车一起疾骋。

郑绥一向坐在马车里,让奶娘伴妪紧紧抱在怀里,虽没有亲见现场,但缭绕鼻尖的血腥味,却一向未曾撤退,直至今早凌晨,一吃东西就吐,最后连黄胆水都呕出来了,伴妪才放弃劝她进食。

分开高平,持续往南行,马车行驶得很慢。

羯胡在城外扎了一夜的营,直到郑绥分开,高平城的城门始终紧闭着。

更使她紧紧地记着了这句话。

因而,自那今后,在外祖母跟前,她不敢再提起二兄这两个字了。

而回荥阳,必经洛阳。

昨日傍晚,高平城外,保护与羯胡的苦战,最后,以五兄答允卢衡去襄国而告终。

只是未曾推测,仅仅半年后,外祖父和阿舅便欲送她和五兄回荥阳郑家,乃至临行前,外祖母还特地叮咛她:长嫂如母,大嫂出身陇西李氏,家教家声皆不错,让她回郑家后多和大嫂靠近。

带去南楚,使建康为之纸贵。

除五兄外,郑绥另有两个同母兄长,和从小一起长大的五兄比拟,郑绥对大兄郑经非常陌生,间隔现在,她比来一次见到大兄郑经,也是在三年前了,当时,世林表兄结婚,大兄来平城插手婚仪。

安叔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谙,五兄叮嘱过安叔,令安叔佯装南行回荥阳,等出了高平,不走官道,另择巷子,转而往北折往上党,去上党找桓裕,桓裕必然会派军士护送她回荥阳。

停止了打斗与殛毙。

却要孤身赴胡营。

郑绥六岁那年,执笔开蒙时,就听五兄提及这句话,五兄时年年不过十岁,直至现在,她犹记得五兄说这话时,昂着头,仰着面,眼中透暴露的高傲之色,以及那神情中弥漫着无可对比的高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