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魏食货志 - 第68章 铜雀台其十

第68章 铜雀台其十[第1页/共4页]

清朝

文帝诗源于李陵,毕生无改。诗家分体以年代者,文帝兼属建安黄初二体,岂文帝为太子与为天子时,有两样笔墨哉?盖建安当羣彦蔚起之时,流派各立,论者盖以建安目之。盖其体庞杂,文帝之体总括於中,要以陈思为杰。至於黄初,王、刘、应、徐,雕丧已尽,而主持风雅唯文帝。而陈思入黄初,以忧生之故,诗思更加沉著。故建安之体,如斑斓黼黻,而黄初之初,一味清老也。

吴淇

魏文《杂诗》「漫漫秋夜长」,独可与属国并驱,然去少卿上一线也。乐府虽酷是本质,时有俚语,不若子建纯用己调。盖汉人语似俚,此最难体认处。

《芙蓉池》此诗只写“夜行逰”三字。於《步西园》上著“清闲”二字,盖一一细看,故一一细写也。“双渠”四句,是俯写逰,“相灌溉”见池之美。“嘉木”句,因池及木,木之嘉者,行最忌直,如官道旁树,两两对峙。曰“绕通川”者,逐阵势而成。“卑枝”二句,单承写木,一卑一修,见木之嘉,益见池之美。“惊风”二句,平写行逰,惊风吹后,飞鸟鸣前,我身适在池上。“云霞”四句,仰写夜。然何地无星月,何地无云霞?自文帝写来,亦若池上固有之景,移他题不得者。此前人神化之极也。故与后“数命非神仙”如此,若相通若不相通,任使先人读者,通之得下,不通之亦得下也。

《燕歌行》风调极其苦楚。百十二字,首位一笔不竭,中间却有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人有疑首句“秋气”、“气候”为复者,不知秋气与气候分歧。秋气只一,是专称;气候兼四,是总称。“秋气”四字,是首三句冒子,叙时;“气候凉”是叙景,与下“草木”二句同例,如《月令》所云“冷风至”者近似。“草木摇落”即“月令”“草木黄落”,“露为霜”即“白露降”,“燕辞归”即“玄鸟归”。著一“羣”字者,燕必结羣而归也。“雁南翔”即“鸿雁来”。看他连续排用《月令》五事,毫不见堆砌之痕,直是笔力清爽。“不能忘”,正极。“不能长”,伤极。(以上《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

《丹霞蔽日行》谋篇之洁,蔑以加矣。遂尔前有万年,后有百世。

《燕歌行》(“秋风萧瑟气候凉”篇)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从“明月皎皎”入第七解,一径酣适,殆天授非人力。(“别时何易会时难”篇)所思为何者,终篇求之不得。可性可情,乃《三百篇》之妙用,盖唯抒怀在己,弗待於物,发思则虽在淫丵情亦如正志,物自分而己自合也。呜呼!哭死而哀,非为生者,圣化之通于凡心,不在斯乎!二首为七言初祖,条达和谐,已自尔尔。始知蹇促拘韁,如宋人七言,定为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