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74|考试可跳

74|考试可跳[第2页/共4页]

宋时连社会主义交班人都当得,圣贤交班人更是当仁不让,一篇文章写得比通稿还慷慨激扬、情真意挚。

两位考官对着朱红的卷面都感觉神清气爽,又顺着看了第二题――《非礼勿言 四句》。

他这篇文章不离一个“致”字,以知行并重,融六合宇宙之理于民气性中,字字皆有深致。究其理学工夫,则程朱与闽学诸派理融汇贯穿,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如;论其笔墨,则清粹赡逸,如天降地出,一字不成变动。

次辅当年在翰林院当过讲师,也在御前当过讲师,写的直讲讲章他们都是用心研读过的,现在看着这差异同侪,倒与次辅立意附近的文章,天然亲热。

这篇文章落到春秋房考官、翰林院侍读曾鹤龄手中,看得这位侍读忍不住连连拍案, 将卷子拿授予同房考官薛检、程宏看:“你们看宇字十三号这份考卷,《自孔子而来》这题竟能写得如许慷豪放!别的墨客也只能写到孟子以‘见知’孔子之道自任,自家心效慕之,也起个有传承儒家道统之愿。这个举子倒好大胆,在文章里竟写他与圣贤情意相通、身居之处同在中国,便也和孟子普通如同‘见知’了!”

这一题要点在克己复礼,内禁止心中欲望而使外在行动顺乎礼法;外应礼节而行,以其行动反过来涵养其心。这考生答得天然是规圆矩方、绳直准平,但是也只占了个章脉贯穿、气体不俗的好处,不像前后两题那么震惊,看完以后倒让人意有未足似的。

幸亏他没顺手圈点,再写个判词。曾鹤龄苦等他看完了才把卷子要返来,忙拿着卷子回了中间的春二房,关上房门,执了管蓝笔,舒舒畅服地倚在官椅中看卷子。

虽说这朱红的卷子晃眼,可考官们看惯了,批阅的速率也不比平常读书慢。数息之间,薛考官便看完了文章,指着承题、起讲等几段写圣道之传继尤重“见知”的句子说:“题前这几段层层铺垫,真是用心良苦。看他开首写‘见知’之士如何首要,又引入孟子‘去孔子之时未久,距孔子所居之地未远’之说,我还道他要赞美亚圣传承道统之功,成果他竟是以此自任……”

三位房师荐上卷子时也不吝嘉奖:“此子属文不循旧义,别出机杼,竟能抛开凡例,凭《春秋》赞责之语写出贤人修《春秋》时以规箴后代谨守周礼之意,理学工夫深厚,足觉得本房魁首。”

曾鹤龄再无踌躇,提笔批了“大道贵仁义,得春秋之意也”,比落第二场、三场的考卷送出去,他都按着本身的情意画满了蓝圈,毕竟高高地将这份卷子荐给了考官。

这考生对春秋的观点倒和他一样,是至心如此还是为奉迎考官决计方向?他的文章是真正力压一房,还是房考官们为了奉迎他这个次辅,决计挑出与他理念不异的考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