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67|主要是乡试判卷子

67|主要是乡试判卷子[第2页/共4页]

等藏书楼建成以后,若圣上还拖延不肯令周王结婚,他就要联络敢捐躯的同僚去跪宫门,求圣上兑现信誉!

他做师兄的既然判到了师弟的卷子,本来该有些避嫌的心机,格外从严判卷。可他越读这篇文章就越觉着写到了本身心底,如何挑也挑不出弊端来。特别文章开端一句“阴阳生于太极,仁义生于心极,其理一耳”,更是将君子之义上升到了天人之妙的高度,此中展露的理学工夫之深足可对比当世大儒!

编修高榖笑道:“周兄何必太峻厉。桓通判是有分寸的人,他那师弟也有才学,若文章不好又何必在福建招考?我现在倒有些遗憾我们不能出帘巡场,不然就能亲眼瞥见他如何写出那细如悬丝的宋氏字了。”

帘内官八月初六入帘, 今后便只能住在贡院,直到玄月判卷结束才气出去。虽说帘内有本省官员好吃好喝地供着, 可为防作弊, 只字片纸不能入帘,“无聊”二字却不是几顿筵席能打发。

两位主考也不轻松,每天起码有三十份考卷送到他们主考厅内,他们只情低头批阅不竭递出去的四书五经题,早忘了今夕何夕,直至第三场考卷递进帘内,才认识到中秋已过,这场秋试竟已结束了。

此处宋时天然不会写错,他读卷读得畅快,写考语也写得流利,不一时三篇四书、四篇五经题便都批阅结束,送给另两位同考官核阅。

当今皇后薨逝多年,坤宁宫虚悬已久,这藏书楼建在坤宁宫中,可见圣上已经把周王妃看作将来皇后了。

同考官们也有看过他那腊版刻印法的,有说那刻印法省力快速,有说此法不必经工人之手,合适文士闺秀的,却也有人说这体例费眼,分歧常用的……

学子们都已散去,只留他们这些考官还要渐渐批阅考卷。

要不要再添一句“场中似此不成多得”“宜冠本房”呢?

只要周王成了亲,他们便可上书请封太子,早定国本,圣上也再无推拖之理了!再不定国本,底下几个皇子年纪也大了,都在宫里养着,又是一样皇子的身份,只怕民气易乱……

桓凌应道:“恰是。宋时前年在本省提学方大人手上考取了汀州府第三名廪生,今科便随下官一并到福州来招考了。”

张郎中是办黉舍的, 对讲学大会的流程察看得更细心, 笑道:“我倒从他们这里学了几手。归去以后给书院里也添了自习课, 叫那些门生们本身选人起来讲学,自作批评。本来有些跟着先生胡乱念一气书就想乱来畴昔的,现在都怕在同窗面前丢人, 自家就肯用心读书了。”

年纪大的人总比少年更能受得住孤单。等他看完卷子,他们两人再看也不迟。

平常他都是以师兄的身份考虑如何西席弟将文章写得更高深周到,现在以考官的身份考查他的文章,感受倒非常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