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212|第 212 章

212|第 212 章[第2页/共4页]

工部尚书吴中含笑应道:“倒要恭喜大人能获得这很多才子做弟子了。我看有些门生策对中极有见地,不但囿于朝上和桓宋之议,将来入得朝中,也必然是可托国事之才。”

只是……现在天下之势、圣上之心, 已不在重本抑末之政上了。

之前卷头未启封时,这几名考生还被考官们评作眼界开阔,胜于宋时,现在晓得了他们的身份,考官们也不得不叹一声:“这几名考生的见地,只怕有很多是同他学来的。此人若留在京里……”

到得三月十七一早,三百零五份考卷便已整整齐齐堆在诸位考官案头。一摞二甲、一摞三甲,皆是泾渭清楚,只挑出各考官于二甲选出的最优卷交内阁遴选,剩下的一份份次第排下去,便是终究排名。

李阁老细细看罢这篇文章,叹道:“虽非治世之臣,倒是治事之臣,堪做实务。现在朝廷欲重修一个汉中经济园,却总不得如处所那般顺利,便是缺了如许肯做实事的人。”

宋时虽可算得朝中做实务的第一人,但现在还不是召他回京的时候。一来他获咎的人太多,那些王公贵族记恨起来是不顾国计民生的;二来这京中势家权势交叉占有,他在汉中办得产业,种得出嘉禾,回到京里一定另有作为;三来……

更多的答卷已把重点从纯真的以农桑为本中放开, 看到了兴工、互市乃至富安天下的能够——“财者,民之心也,财散则民聚。民者,邦之本业,本固则邦宁”。为此合法省征发、轻关市、兴产业,开资财之源,藏富于民……

固然这文章立意不及很多目光高远的才子,但现在部院中正缺结壮肯干,又晓得如何做事的干才,这份卷子也可往前提一提,免得错将他放了外任。

说着又将那些考生的卷子翻出来,请李阁老等人评鉴。这三篇文章恰恰是举汉中建学院“以教诲民”“以德化民”之例,力证工商之兴不但能够养民重民,更能够开启民智,兴国固邦的。

他判的那摞卷子中便有答得超卓的,卷上不但写到农本之重,互市之利,兴工之用,而是举汉中经济园办学院、教百姓读书之例,跳出工商农三者互利之囿而议士农工商四民一体,论厚工商之利不止能够惠农,更能够兴一地读书民风。

这场测验题目恰是是朝廷群情已久的理财之政, 满京乃致天下文人都听过“重农”与“重商”两派之争;后又有庶吉人印了力持“工商皆本”宋桓文集四周披发;是以非论考生们方向哪一派, 倒都已读了很多支撑其实际的文章, 答出的对策亦是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