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第1页/共7页]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动,黄河决口,多量哀鸿流浪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予便宜处置。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果断抵抗。熙宁二年(1069年)仲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端停止变法。玄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仲春,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以为青苗法非论贫富,一概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类做法底子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摆荡了变法决计。他对在朝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能够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厥后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而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定见。韩琦终究从庆积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鼎新者变成了因循保守的保守派代表,这是非常可悲的。一样,在对外干系上,韩琦一改畴前的倔强态度而日趋软弱让步。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题目上争得不成开交,韩琦上疏神宗,以为宋在边防战略上主动打击,主动防备,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此罢去”,以调换边疆安宁,求得临时苟安。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惟保守,一些寺人不竭向太后说英宗好话,导致两宫嫌隙萌发,干系非常严峻。为了调剂两宫冲突,韩琦和欧阳修费了很多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哭泣堕泪,诉说本身的委曲,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宛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安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他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敷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今后今后,两宫干系垂垂和缓。治平元年(1064年)蒲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蒲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题目向英宗陈述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觉得“义勇”,三丁选一, 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备,既可加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题目大要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 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因而建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擅权放肆。神宗晓得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果断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成淮南节度使。正在这 时,宋守边大将种谔私行对西夏建议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鸿沟氛围突然严峻,朝廷忧愁。韩琦在尚未到差的环境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以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果断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谅诈归天,战事暂告停歇。